南粮北运,一个曾经持续了千年的工程

南粮北运,一个曾经持续了千年的工程

发布日期:2017-01-11来源:

南粮北运,一个曾经持续了千年的工程

     今天,北粮南运已经成了我国粮食供给的新格局,然而这样的格局是最近三十年间才开始逐步形成的。在此前几百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南方产区的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向北方,服务于皇室、政府、军队以及普通民众。

一条京杭大运河,一条运粮之路,连结起中华南北,成为举足轻重的血脉线。


稳固政权的“定心粮”

     在中国,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常常是分家的。中国的政经中心各自分隔,源于这两个中心的形成机制不一样。

在农耕时代,经济中心的形成是跟着农业生产走的,气候好、物产丰富的地区更容易迸发经济活力,成长成为国家经济中心。而政治中心的选择则是由政权决定的,由地缘、军事、文化多种因素主导。定都北方的朝代,为了维持政权的正常运作,需要从南方大量征运粮草,这也就形成南粮北运的基础。

     唐朝是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朝初年,每年需要从关东地区调粮约20万石,随着政权的稳固,京师机构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臃肿,调粮的数量会出现大幅增长,一般会达到400~500万石。

     各个朝代的都城不一,粮源地的位置也各不相同。长安从关东调粮、开封从江淮调粮,北京从东南调粮。

南宋时期,由于政府兴修水利、鼓励垦荒,加上北方人口的大量南移和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比唐代提高了两三倍,总体发展水平大大超过了唐代。南宋时期农业的发展使江浙地区在元初成了中国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

     在此基础上,产自江南地区的稻米干圆洁净颗粒饱满,赢得了帝王的眷顾,成为了元明清三朝供养京师的重要粮源。

输血京城的皇家“高铁”

    有了粮源地,封建王朝还需要粮食安全、快速、大量地运输。

    在一个不知飞机和火车为何物的时代,皇上能想到的运输方式一个是陆运,一个是水运。陆运虽然是自古以来人类最熟悉的运输方式,但是我们要知道一点,古代是没有高速公路的。回想一下你有生以来走过的路况最差的一条泥土路,放在古代那可能就是国道级别的存在了。陆运过于受制于地理因素,又受到天气等随机因素的影响,时效性不可控,因此只能作为辅助运输方式。

选来选去,内陆水运成了封建王朝的首选。京师没有河,挖也要挖出来一条人工河。漕运制度应运而生。

    春秋时期,就有诸侯开凿运河,随后历朝历代都对水运有所修整;到了隋炀帝时期,动用了百万人力修成了江南大运河,将都城洛阳向北与涿郡连结、向南通至余杭。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建成了京杭大运河,全长超过1700公里,惠及元明清三朝。

   漕运在康熙年间达到了繁荣的顶峰,全国有一万四千多艘漕船为京都运输粮食。由于运河承载力有限,导致京杭大运河经常如北京三环一般拥堵。为此清政府不得不强制下令为每艘船规定通行的优先级,拥堵了,优先级高的船先过,不得违规。在这样的忙碌之下,京畿地区调粮的峰值达到了一年700万石,相当于44万吨。

南粮北运,一个曾经持续了千年的工程

      京杭大运河成了一条专门为皇家服务的“高铁通道”,源源不断地向京师输血,维系着帝国中枢的每日饮食。在盛景的背后,苛税、腐败问题无法根除,愈演愈烈。嘉庆至咸丰年间,民间抗漕运动不断爆发,漕运也日渐式微。

     就像京杭大运河的历史退位一样,中国粮食主产区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了转移。东北的粮食如何走过千山万水,端上了江南鱼米之乡的餐桌?我们下次再慢慢道来。


资料来源:

1.《元朝的南粮北运》 航海 1981年第五期 鲁海,时桂山,朱子彦

2.《漕运调粮,就是这么任性》 南都周刊 2015年第四期 陈事美

文章来源:中粮贸易(微信号:COFCO-TR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