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常州样本”

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常州样本”

发布日期:2023-05-17来源:

近日,第四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智库峰会暨2023年镇江长江大运河文化论坛在镇江举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一行受邀出席会议。

在“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价值挖掘与传播展示”主题圆桌会议环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研究员王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院务委员、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胡国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执行副院长汪瑞霞,盐城师范学院历史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陆玉芹,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院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徐州分院副院长沈山等分别发言。

汪瑞霞从文化性、融合性、人民性和开放性等视角介绍了常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积极参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常州段)建设的实践经验。

“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从国家层面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通过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文化体验空间,建构象征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标识和精神家园。”汪瑞霞认为,江苏省率先创新机制,成立了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指导各地市建设分院,系统规划、统筹推进、跨地协同,凝聚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

“大运河常州段沿线工业遗产资源极其丰富,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汪瑞霞分析认为,常州因河而生、城河相依,以河兴城、惠泽一方。作为近代工业的重要发祥地,一大批企业在大运河常州段两岸崛起。现如今,常州正朝着“国际化智造名城”目标迈进。

“文化记忆由现实群体承载,是当下的、鲜活的、带有情感色彩的、动态演进的,大运河文化记忆作为社会力量的集体记忆,具有精神凝聚性和象征性特征。”汪瑞霞分析认为,迈入新时代,一些废弃工业园区、废弃工厂建筑,通过“工业+N”模式,与文创产业、音乐会、艺术展、沉浸式剧场、新媒体等项目联姻,变“工业锈带”为“生活秀带”,推动了本地工业文化的发展。

她介绍,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和中共常州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承担了常州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的内容策划与设计工作,发挥了地方智库平台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作用。建设期间,以智库平台为纽带,联合省内外专家、地方研究学者、工业管理者、企业生产者以及社会各界力量,实现了政产学研协同创新。

“常州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作为一个开放的公共文化体验空间,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建设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的、动态发展的文化记忆建构过程,呈现出多学科跨界交叉、多业态协同发展、多元主体参与建设的文化共同体创新格局”。在汪瑞霞看来,常州大运河工业遗产展览馆建设以及对大运河段沿线工业遗产廊道的整体保护、利用与重塑,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鲜活的“常州样本”。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理事长周琪赞扬了大运河文化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深挖大运河文化、实现研究成果落地转化的经验做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院长夏锦文表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是新时代我国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应持续发力高水平打造江苏“美丽中轴”,高质量谱写“千年运河”现代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