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IP”如何活态传承?《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2)》出炉

“超级IP”如何活态传承?《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2)》出炉

发布日期:2022-12-29来源:

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稳步推进,初见成效;运河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旅游事业迅速发展,交通运输量逐渐增加……

如何将大运河这一“超级IP”更好地传播?如何深化文旅融合中的大运河特色?

近日,中国大运河蓝皮书《中国大运河发展报告(2022)》正式出炉。这也是第五本中国大运河年度发展报告。

蓝皮书从黄运地区高质量发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文旅融合、运河城镇与乡村振兴、运河交通与港口建设、世界运河等方面,利用官方数据和实际调查资料,对中国大运河各项事业的发展状况做出细致的考察和梳理,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历时一年

30多位运河专家编篆而成

蓝皮书由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与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共同推出,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现代快报记者注意到,蓝皮书共分七部分,18篇研究报告,是几十位运河研究专家学者们的智慧结晶。

蓝皮书的主编为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运河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烟台大学教授吴欣,副主编吴金甲、郑民德、裴一璞均来自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除此之外,国家文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兼大运河组协调人周泓洋、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研究员刘怀玉、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副教授胡梦飞、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楠……3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其中。

郑民德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运河专家学者们利用官方数据,结合实际调查,历时一年,编纂成书。郑民德介绍说,“专家学者们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总体推进状况进行了高度概括与归纳,对国家及沿运各省市发布的各项政策与措施进行了解读,并就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解决的路径与策略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与研究,从而起到统揽全局的作用。”

稳步推进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向多领域、深层次发展
《2020~2021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报告》中指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持续推进具体项目落地实施。2021年,“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被纳入大运河沿线各省市政府工作报告及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并相继出台相关具体举措。截至2021年 9月,大运河沿线各省市共出台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相关的文件20余份,涉及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运河文旅融合等诸多方面,基本涵盖了当前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的各个方面。2020年~2021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向多领域、深层次发展。

京津冀三地除了首推各自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项目外,还分别推出具有三地地域文化特色的大运河文旅项目,如京津冀大运河文化广场、京津冀大运河博物馆、京津冀大运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等。山东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主要集中在大运河文化内涵挖掘和大运河文化带遗产保护等方面。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以大运河为主线,统筹规划扬州、泰州、淮安、宿迁和徐州等沿运城市,在优势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共建大运河文化生态大走廊。浙江浙东运河至今仍发挥者航运、水利、生态、旅游等功能,尤其是航运功能使它成为活态大运河的代表之一。安徽省通过对皖北地区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活化,打破行政区划的壁垒,实现协同错位发展。
持续发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初见成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展如何?蓝皮书中指出,截至2021年下半年,大运河国家文化建设管理机制全面建立,相关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重要项目大部分顺利启动,尤其是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迅速,重点建设区基本完成。

江苏省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唯一重点建设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省)建设保护规划》成为全国首个编制完成的此类规划,对当前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基本属性、研究方法和建设理念等都具有开创性贡献,被国家级规划整体采用。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大运河文化主题博物馆成为大运河文化的集中展示窗口,也成为大运河文化与大运河相关史料的收藏中心、研究中心,逐渐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项目。

当前已有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淮北市博物馆(又名淮北市中国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等作为大运河文化的集中展示博物馆。通过解读大运河文化,挖掘、利用大运河文物和文化资源,推动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如何活化传播?

“超级IP”要有烟火气

大运河是积蓄千年文化势能的“超级IP”,对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近年来,各省市结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顶层设计、文化自信、舆论导向等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大运河文化带的标志和名片逐渐成为区域的亮点。

在蓝皮书中,运河专家们建议,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国际传播需要建立“多元一体”的宣传策略,在国际传播中突出大运河文化的活态特色。明晰、灵活地规划和设计“由谁传播”“经何传播”大运河文化特色的问题,真实、持续、互动地加以传播,体现大运河文化“家国天下与人间烟火的有机融合”。

文旅开发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主要途径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文化和旅游部也明确了大运河文旅融合发展“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基本原则。

应该如何深化大运河特色?运河专家们建议,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围绕大运河文化推出相关的旅游产品,让游人与古运河展开对话,引入智能科技,提升展示效果。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唤醒受众的大运河文化记忆,深人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如结合不同区域大运河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组合特征,开展民俗技艺体验、博物馆研学与休闲度假等多种类型活动。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完善文化旅游产品供给体系,这不仅能将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相结合,还可以实现大运河文化的永续传承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