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在京成立,聚力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和传承发展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在京成立,聚力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和传承发展

发布日期:2020-12-02来源:新华网、大众网

统筹整合全国的研究力量

为高质量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提供思想和智力支撑







2020年12月1日,由北京春江文学艺术研究中心发起成立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举行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北京春江文学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敏主持成立大会和研讨会,北京春江文学艺术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主任、北京市政协原副主席张和平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揭牌,并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首批学术顾问颁发聘书。北京春江文学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首任院长王笑天在外地发表视频讲话。


王笑天指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是策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战略的国家级重点高端智库,旨在统筹整合全国的研究力量,为高质量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提供思想和智力支撑。建好、用好研究院,要牢记使命,写好文化传承的大文章,深入研究历史维度上的运河文化、全球背景下的运河文化,推动大运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聚焦主业,发挥决策咨询的功能,以历史文化等基础研究为基石,树立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积极策应地方需求,推出政府满意、学界认可、社会信任的高质量的学术研究、理论阐述和决策咨询成果。要瞄准一流,以一流的成果、人才、品牌,努力把研究院建成名副其实的重点高端智库,建成全国运河文化智库的样板和标杆。要创新聚才用才机制、资源整合机制、评价激励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打造聚合融通的高平台,使研究院成为凝聚各界力量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本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成立的意义深远,来自地方政府、高校、各部门的负责人、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的代表、沿运河各市的代表及各位专家汇聚一堂,庆祝研究院这一高端智库的成立,同时也纷纷谏言献策,为深入研究大运河文化带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开启了新的篇章。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廷皓研究员认为,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综合发展带,是人类史上独特的现象和景观。大运河造就了无数的珍贵遗产,沿线城市有23座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运河水利水运工程遗存、附属和相关遗存58处,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河道27段总长度高达1011公里,大运河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陆续列入我国各级非遗名录,可以说,大运河文化带也是大运河文化遗产带,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过程中,不搞大开发、要搞大保护将是基本原则。


贯彻中央精神,大运河文化带也要坚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张廷皓认为,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发挥大运河的作用,赋予并实现其新的功能,是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他指出,要发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保留历史记忆和情感纽带,以家园建设为重心,使大运河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首任院长、北京春江文学艺术研究中心主任王笑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从三个维度分析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王笑天表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应着重回答好三个问题:一是从历史维度看,千年运河给今人留下的宝贵遗产是什么,我们的传承责任是什么?二是从时代维度看,我们能交出怎样的时代答卷,把一个什么样的大运河传给下一个千年?三是从世界维度看,大运河文化魅力向世界打开的方式是什么,我们能为中外交流互鉴贡献什么?”围绕这三个问题,王笑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王笑天指出,从历史维度看,大运河是转动中国历史的文化主轴,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融合发展,孕育了化成天下的核心文明,也是联通世界的纽带;从时代维度看,新的时代背景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使命担当,坚持规划引领,把大运河建设成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和高效益的经济长廊;而从世界维度看,大运河文化带应是古今辉映、令人向往的世界级文化高地,要用好世界文化遗产交流平台、打造国际运河城市交流平台、对接“一带一路”交流平台,让运河成为中外交流的通用语言和情感纽带,在民心相通中构建命运共同体、文明共同体。


在研讨会上,各位专家从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水利以及沿线发展等课题展开,深入探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的开端注入了活力,也为这一智库平台接下来更好地服务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储备和智力支持。